解析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学理与实践  对话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施本植教授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施本植教授
施本植:男,1957年9月生,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世贸组织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科技厅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2014年,“打造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云南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省份,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经济带从理念到实践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云南如何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带着相关问题,人民网记者日前对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施本植教授进行了专访。
“我认为‘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它的提出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从外部来说,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为了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要搞好国内的一体化发展。”日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施本植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用经济学的专业理论对“长江经济带”提出和实施背景进行了解读。[详细]
施本植教授表示,产业生态化改造有很多内容。微观层面上要通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中观层次上要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等使资源在产业系统内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减轻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宏观层次上形成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管理立法,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走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新路。[详细]
更多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