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自云南昭通鲁甸8·03和昭通永善8·17地震发生以来,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闻令而动,紧急驰援,本着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牺牲精神,连续作战,第一时间赶赴震中,搜救幸存人员。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您收看由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的《回望鲁甸,我们在一起》系列访谈,今天走进我们演播室的是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的支队长董家军,由他跟大家一起分享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在灾区的救援故事和感人事迹。董支队长您好,欢迎做客我们演播室,先跟我们的网友们打个招呼吧。
董家军: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武警云南总队第二支队支队长董家军。
主持人:首先要对您说一声辛苦了,据我所知,在我们一开始邀请您做我们的访谈时被您婉拒过,这其中有怎样的原因呢,您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
董家军:回想起这个灾害的现场,让我们感到非常心痛,不愿意过多地再去回想它。第二呢,我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是我们责任所系,使命所在,我们为老百姓做的,还远远不够。
主持人:也就是说,的确是因为心情上还不能平复,所以就,一开始犹豫了是吧。
董家军:对对对。
主持人:我也知道,在地震发生以后,在没有接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您就已经提前通知部队做好了出动的准备,那么当时您是怎么了解到地震的消息的,又是如何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的?因为我们也知道,你们支队是第一支进入灾区的省级的专业救援队是吧?
董家军:对。地震发生以后第一时间地震局就把消息通报到我们支队,同时,灾情就是命令,在没有接到上级命令的同时,我们支队按照战备要求,第一时间,迅速做好了300人出动的准备。
主持人:那你们当时大概是什么时间出动的,又是什么时候到达灾区的?
董家军:我们是8月3号下午6点钟准时从支队出发,8月4号凌晨1时40分左右到达了沙坝,然后又徒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到达了震中。
主持人:对,我们都知道,到达沙坝村以后是所有救援力量都是要徒步到震中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从沙坝村到龙头山的这段八公里的路,能不能跟我们回忆一下,当时你们是如何走过的。
董家军:当时我们到达沙坝村的时候,也就是当天晚上下雨最大的时候,到了以后,当时有很多老百姓,还有一些自发的救援人员,都在沙坝村等待,因为整个道路全部塌方,进不去,到了以后,也有兄弟单位的一些战友,就劝我们不要进去,太危险,但是我们想到,老百姓,灾区人民,在这个时间,非常需要我们,如果早一分钟进去,可能会救出多一条生命,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没有犹豫,冒着生命危险,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还是义无返顾地向震中出发。
主持人:那么像这八公里的路有没有计算过,当时是走了多长时间才到震中?
董家军:这八公里的路,当时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可以说当时没有路,由于地震灾害过后,山的土质非常松散,一下大雨,经过雨水的冲刷,整个山体基本上都全部垮塌下来了。当时我命令我们的战士,把个人的所有物资全部放下,减轻负担,就带上我们救援所需要的一些装具,徒步。我告诉我们的战士,即使爬,我们也要爬进去。
主持人:在去之前,我们的战士有没有吃过晚饭,还是说都来不及吃晚饭就直接去了?
董家军:来不及吃晚饭,当时正是部队准备要开饭的时候,接到命令以后,没有吃饭,我们自己带了点干粮就出发了。
主持人:在到达震中龙头山镇以后,您当时看到眼前的情景,您内心最大的感触是怎样的?
董家军:首先我感觉到,这个灾害给我们老百姓造成的伤害确实太大了,当地的损失也非常大,映在我眼前的,整个龙头山镇,就只有那么两三栋房子还完好,其它的房子全部倒塌了,可以说整个镇一片废墟。
主持人:当时您在去的途中有没有设想过是这么一个场景,您在亲眼看到这样的场景之后,又有哪些情况是大大出书您当时的预料的?
董家军:我们支队也多次担负过这种地震救援任务,但是这一次,是我所见到的最惨烈的一次,也是受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所以说当时看到现场以后,包括我们战士,到了现场以后都非常震惊,当时一到现场,我们战士还来不及休息,就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任务当中,展开了搜救工作。
主持人:我们也了解到这么个情况,甘家寨当时已经是半边山体都已经彻底滑下去了,有1500多万方的石土就瞬间崩塌而下,就把山下的那些小村庄还有20多辆车全部彻底掩埋了,在大家当时都还不知道甘家寨这么个灾情的时候,是您主动请缨,就带着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查探灾情,当时您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在去的路上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险?
董家军:当时甘家寨距离震中有20多公里,我们接到当地老百姓,给我们介绍,说甘家寨那个地方,有一个村庄,基本上被整个垮塌的山体掩埋在下面,也知道整个道路塌方,车是进不去的。
主持人:那么这二十多公里,你们当时是怎么过去的?
董家军:全部是徒步走进去的。
主持人:徒步走了二十多公里的路。
董家军:对。而且整个山体垮塌的非常严重,其中有一截路,有四五公里的路,我们边走,山上还在边垮塌石头,非常危险。其中有一块大石头,可能有两三吨,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在我们部队刚刚要到的时候,在我们前方十米左右,垮塌下来,当时还好没有砸到人。
主持人:您是已经知道前方的这么一个情况,很危险,还是说您当时也不知道。
董家军:当时也知道情况很危险。
主持人:但是您还是毫不犹豫地就去了。
董家军:对对。我们想到,只要有一份希望,就一定要亲自到现场,去做一份努力。
主持人:面对灾后的甘家寨这样一个情景,您当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董家军:可以说看到当时的现场以后,整个现场,如果没有老百姓介绍,你不可能知道这个当时是一个村子,看到以后确实感觉到,心情非常沉重。
主持人:也就是说已经看不出来那是一个村子。
董家军:看不出来,看不出来了。
主持人:我相信在这次的救援行动中,你们支队也一定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或者事迹,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对他们的这些事迹又是怎样看待的?
董家军:在这二十多天的抗震救灾行动当中,可以说我们武警官兵和灾区老百姓,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历史新篇章,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就是8月4号那天,我们有6名战士,正在抬着一名重伤员,飞驰地向救护车奔去,没有看见前面正在灾区视察的李克强总理,李克强总理看到我们战士抬着重伤员飞跑过来以后,迅速拉开记者,说让开让开,赶紧为武警战士让路,这个事件在现场也让我们很是感动。第二个就是在8月6号那天,我们搜救分队,到达离震中十余公里的一座山上,这个山上有一个村子叫熊家娘子寨,当时我们把整个村全部搜遍了,发现大部分人员已经撤离到山下去了,结果发现只有一名老奶奶,六十多岁的老奶奶,还住在危房里面,她本人由于受了伤,腿部受了伤,走不下去了,同时她也不愿意离开,通过我们做工作,反复给她做工作,最后答应跟我们一起,同意跟我们一起下山,我们战士就做了一个简易的担架把他抬下来,当时虽然是十多公里的路,但是这个路非常艰险,有些地方只有一二十公分宽,连一个人走过去都非常困难,但还抬着担架,我们的战士可以说是,边爬着,跪着,这样把她从山上抬下来的,有的坡度达到六七十度,所以说这个路非常难走,走了近六个小时,十多公里的路走了近六个小时,才把这个老奶奶安全地送到安置点。
主持人:我相信其实这样的事情应该不在少数,在灾区发生的这样感人的事情应该是非常多的,您对这些事情又是怎样看待的?
董家军:我想,作为一名军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每一名军人,都会义不容辞地冲上去。
主持人:在8月17号那天,我们知道当时鲁甸地震救援都还没有完全结束,又在当天,永善又发生了5.0级的地震,你们支队在当时知道永善发生地震的消息之后又是怎样迅速反应,您又是怎样来做出决策的?
董家军:当时8月17号这天,我们部队正在龙头山镇组织给老百姓搬运物资,当接到永善发生5.0级地震以后,因为考虑到永善那个地方,地理条件更加艰苦,更加艰难,5.0级地震可能会对永善带来一些灾害,我们迅速就组织人员,赶紧向永善开发。
主持人:是重新组织的人员,不是从鲁甸调过去的吗?
董家军:就是从鲁甸。
主持人:因为鲁甸那时候的情况应该是好转很多对吧?
董家军:对对。当时在鲁甸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老百姓搬运救灾物资,相对来说,整个形势已经趋于好转了。
主持人:在这次的地震救援中,你们支队具体做了哪些事情,能不能跟我们总结一下。
董家军:当时我们去的第一时间,我们就开展搜救行动,我们在整个鲁甸救援行动当中,总共救治和搜救伤员是800多人,挖掘遗体是20余具,同时转移群众一千余人,搭建帐篷两千余顶,还有疏通交通十余公里,搬运救灾物资50余吨。
主持人:在这次的救援行动中,我们有没有总结一些经验,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时,你们又会如何来处置?
董家军:我想这个要从三个方面做工作。第一,在遇到这种自然灾害的时候,救援力量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伍越早到,灾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就会得到一份保障。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加大我们专业队伍人员的素质,人员的建设,到达现场后,尽最大的可能,把掩埋的,废墟里面的生命能够迅速救出来。第三,要加强我们救灾人员的作风的培养,不管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也要尽最大的努力,为老百姓减轻损失。
主持人:在这次的地震救援中,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都是走在最前面的,您又作为一名老党员,您当时又是怎样去带领其他的一些党员干部执行任务,来践行党的使命的。
董家军:我们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一个干部就是一根标杆,越是在任务最艰苦的地方,要求必须有我们的党员在,首先,党员干部要站在最危险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所以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我们总共去了40余名干部,一百多名党员,在每个岗位上,都是我们党员先上,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回望鲁甸,那些天我们一起全力以赴,今天再面对那些曾经奋战在灾区一线的武警官兵们,您最想对他们说的话是什么?
董家军: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们奋战在救灾一线的六百余名官兵,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可以说是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在危险面前,勇上一线,在责任面前,勇于担当,我为他们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我为拥有这么好的战友,这么好的兄弟,为他们骄傲。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董支队长今天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一起分享你们在灾区的那些感人的故事,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非常感谢您的收看,也请您继续关注由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的《回望鲁甸,我们在一起》系列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