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以后,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反应迅速,第一时间投入救援。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昭通支队这支属地部队却还一直默默地在灾区坚守着,为灾区灾后的重建工作打好最后一仗。
提起郑文春,武警昭通支队的官兵们对他的称赞络绎不绝,从鲁甸“8·03”地震救援回来的更是个个竖起了大拇指。不管是对平时的生活也好,训练也罢,还是奔赴在生死攸关的救援现场,对官兵们来说,郑文春都是他们的“领头羊”和“主心骨”。
[详细]
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昭通日报社摄影记者张广玉在沙坝村通往龙头山镇的路上,拍下了一张武警战士背着一位戴着军帽老大爷的照片。照片传出后,在网上引起关注,照片上的武警战士被网友们称为“最美武警”。
[详细]
【主持人】虽然鲁甸8·03地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但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这支属地部队却还一直默默地在灾区坚守着,为灾区灾后的重建工作打好最后一仗。大家好,欢迎收看由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人民网云南频道联合推出的“回望鲁甸 我们在一起”系列访谈,今天走进我们演播室的正是带领第一支救援队奔赴灾区的武警云南总队昭通支队政委郑文春,由他来给我们讲述昭通支队在这次救援中的奋战经历和真实感受。郑政委您好,欢迎来到我们演播室,先跟网友打个招呼吧。
【郑文春】大家好,我们武警云南总队昭通市支队政治委员郑文春。
【主持人】首先要对您说一声辛苦了。那么8月3号下午四点半昭通鲁甸发生地震,您当时是怎样得知地震消息的,然后你们在第一时间又是做出了哪些举措。
【郑文春】当时地震发生后,我和支队长马上就在支队会合,随后我们支队迅速启动了三级响应机制,十五分钟后第一梯队一百人就向灾区奔进,当时在这之前,我们鲁甸县中队作为鲁甸地震的属地部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他们出发从地震开始到发生,到最后他们出动,仅用了十分钟时间。下午六点十分的时候,咱们鲁甸中队二十名官兵就奔赴龙头山震中展开救援。
【主持人】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那么您在地震发生后就亲自带队奔赴灾区展开救援了,那么您在到达灾区之后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
【郑文春】到了灾区之后,我们的感受用四个字来概括。第一个就是惨字,第二个是快,第三个是抢,第四个是干。那么惨字就是我们部队通过机械化开进,到达沙坝的时候,进入震中的道路就阻断了,部队就徒步行进,特别是我们进入震中龙头山镇的时候,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废墟一片, 我们听到的是求救声、还有哭声,看到了是一些受伤的群众还有一些到处在寻找亲人。第二个就是快,那么就是地震发生后,我们第一个就是行动要迅速,迅速到达震中,到达重灾区,抢救生命,作为第一重要的任务,迅速的展开救援。第三个就是抢, 抢救生命,那分钟的时候,我们部队官兵就是拼命,抢命,抢救。每到一处就是,到了过后,迅速的把部队展开,分成十多个小组,寻找有生命的地方展开施救。每到一个地方去施救, 因为有些房屋是属于全部倒塌,有些房屋是属于半塌状,还有些房屋是属于斜塌等等,就对施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尽管这样,我们就采取了一些科学的方法。派出观察员,加固一些倾斜的墙壁,然后就是派出有经验的干部进去施救。第四个干,就是实干,我们部队到了过后,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在七十二小时黄金时间之内抢救生命,确保我们人民生命和财产。我们总共抢救压埋的群众72人,转移受伤的群众有2800多人,同时我们还救治了300多名受伤的群众,后面搭建帐篷搬运物资等等这些工作,我们都按照上级的指示和精神,我们都努力的完成。
【主持人】那么通过报道我们也得知,你们支队是在这次救援中徒步6个多小时向大山深处的龙井村运送物资,那么在这个其中可谓是一路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这其中的过程可不可以跟我们讲一下。
【郑文春】龙井村虽然地处深山,道路中断,水电也不通,而且受灾的群众,受灾的面积也比较大,我们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派出了20名官兵背着物资,这些物资都是属于救命的物资。有水有干粮还有我们一些医疗用品,二十名官兵每一个同志身上负荷都差不多有二十多公斤至三十多公斤,当时出发过后, 一路上都是属于断崖路,怎么办,那么就是我们干部战士们没路了就绕道走,有些地方没有路了,就自己踏出一条路,有些地方泥石流垮塌下来过后,山体滑坡垮塌下来过后从江底到江顶整个垮塌面呈七十度的倾斜面,全部是堆积的石头,全部是巨石。因为要从这个地方通过,我们的干部主动的上前,在前面探路。科学的组织,每名战士间隔五米,前期去探索由我们干部带队,派出观察哨,探路小组,前面先走一转,觉得这个可以通过了,然后我们的战士才陆续通过,陆续通过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求速度要快,考虑到我们快一点,那么我们把物资尽快的送到我们村民的手中,那么这个时候我偶们的村民就是多安一份心。
【主持人】那么当时是从哪个地方出发到龙井村社,是从震中吗?
【郑文春】从震中龙头山。
【主持人】那么从震中到龙井村大概的距离应该是几公里?
【郑文春】他这个路程不远,大概就是两公里多。
【主持人】两公里多,但是就是要靠一直这样的攀爬是吗?
【郑文春】攀爬走,我们的官兵到达过后,发了物资分发到每一个村民的手中的时候,他们是非常的感动,特别是有一位老大娘,叫李红梅,70多岁了,非常激动。家里面有一个儿子是一个残疾人,家里面本来就没有劳动力,因为地震家中受灾,得到这些物资非常感动,拉着我们的这些战士的手说非常感谢你们了,这么远还给我们送东西进来。当时我们就是,有些村民都还讲,这条道还能够走进来,那么就是经历了一个死亡通道。
【主持人】据我所知,在这个震中龙头山镇通往八宝山的路上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前面探路,就算天上下刀子我们也要闯过去。当时是什么促使你如此的果敢和坚毅才能说出这样一句话。
【郑文春】我们作为一名军人,那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在七十二小时黄金时间,时间不等人,有困难也要上,有危险更要上,特别是有些村庄,它离龙头山镇距离不远,但是也没有路,再加上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造成的一些灾害阻挡了我们前进。去八宝山,差不多有一百多米长,而且山体滑坡路断,怎么办没路了,发现翻一条路那么就耽误了时间,因此我当时就想,我们只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采取观察快速,可以确保我们自身的安全。因此我们当时就决定就从这条路走。
【主持人】还记得当时是花了多长时间通过的。
【郑文春】差不多有四十分钟,我们这四十分钟是抬着一个遇难者遗体经过的,分成了两组,一组就是徒手往前面走,在前面就是观察,第二个是等待。我们这个就是第二组,那么就是四个人抬着用门板做的一个担架抬着那个遗体就往前走 ,往前走就是四名同志往那边走,就是在下面右边他是呈左边倾斜的一个70度的山坡,那么右边我们就选个子高的,因为他是踩着那个斜坡,个子要高的,左边呢个子要矮一点的,确保这个担架平衡。第二个就是说在那个右边我们下边还要安排两名战士,因为为什么,抬着门板,他看不清前面的路,要踩的路全是石头,那怎么办,那就是我们在下面的战士那么就是有时候就是扶着他的脚,踩在一个石头上踩过去。那么就是走一段,前面我们又派出前面四名同志来接应,接应过后,后面的四名同志马上有快速的超过前去,一边观察然后一边抬,就这样用了差不多四十分钟时间。
【主持人】你们支队的官兵告诉我,您在灾区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跟我上,您也是时刻都是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身份冲到最前面的,那么您认为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党员干部应该怎样去做。
【郑文春】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革命军人,关键时刻那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关键时刻必须要冲在一线,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要模范带头,率先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召部队,引领官兵去完成任务,因此我们部队220名官兵其实我们共产党员就有100名,部队到达过后我们及时健全了党团组织,成立了临时党委临时党支部,以及临时团委临时支部,同时就说还组成了十支党员突击队,哪里最危险哪里最困难。首先我们的党员干部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带着突击队要冲在一线, 这就是充分体现我们的党员干部的模范表率作用。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以来,我们就把这个抗震救灾的一线作为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是否有效的一个深度扩大。
【主持人】我相信在这次救援当中您身边也一定出现了许多非常感人的事迹,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
【郑文春】应该说可歌可泣的事迹很多,特别是我们的一些干部一些战士,他们是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冲在哪里,比如说我们鲁甸中队的代理中队长康 地震发生后十分钟,就率着十几名官兵奔赴龙头山镇震中,到达沙坝的时候因为没有路了路断了就带领官兵徒步前行,到达那个骡马口村的时候,陆陆续续就看到一些受伤的群众往外跑,那么就马上把二十名官兵分成了两组。一组由他带队,一组由一名士官朱 由他带队,那么康 就带着官兵根据当地村民指的地方迅速展开施救。展开施救,当时一个老乡就找到他了,就讲旁边一个倒塌的房屋里面埋着一个村民。然后他迅速的过去,过去一看,通过那个墙壁,墙壁是用空心砖砌成的墙壁。通过墙壁观察到一个老人埋在那个地方,大型工具用不上,就只能采取用手搬,手搬手刨。经过接近一个小时左右,把这个老人成功救出。成功救出过后,然后就转送出去。另外就是我们鲁甸中队的军介员叫朱华栋,当时他带着另外一个小组,主要是负责转运伤员。当他走到离震中差不多还有一公里的时候,有一位老乡来叫住他,说有一个老人埋着然后请他来救援,随后他也带着队伍去,三个人一组,速度很快,半个小时就把老人救出来了。 救出来以后看着老人头受伤了,简单的用自己带的急救包给他做了一些简单的包扎。然后就把他背出去,背出去在路上一路走一路奔跑,看着老人因为当时还有太阳,他就把那个军帽就戴在他头上,这时候他就说,遮着阳光。一路的奔跑还要躲避一些山石那些,差不接近一个小时背出去,另外还有我们那个支队卫生队卫生院何 他是一边抢救群众同时还参与挖抬受伤群众的任务。他主要的任务就是救治伤员,进行简单的处理过后,我们一些战友把受伤的群众救出来过后,他进行简单的包扎简单的处理,然后再让其他的战士转运出去。
【主持人】相信在灾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数都数不完。我们也知道,昭通支队在这次救援中是第一时间出动第一时间转运伤员也是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第一时间为群众转运物资第一时间帮助群众恢复重建,做到了五个第一。 你们又是如何做到的,这是不是跟平时的训练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郑文春】肯定是跟平时的训练有关系,那么就是我们部队武警支队驻在昭通,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这支部队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完成任务,首先我们就是要熟悉了解当地的社情,因此我们就是平时要求部队每一个中队都要对我们的县的情况做了解。作为我们支队本级机关要对全市所有的地形底物一些社情做全面的了解,做好心中有数,了解到情况过后你才能有一些基本的工作思路和完成任务的基本举措。第二个就是加强训练,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你比如说像昭通有句话,就是无灾不成年,那么就是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 时常都会发生,针对这些情况,重大自然灾害怎么办。我们作为武警部队就是既要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在这些抢险救灾我们要冲在一线。因此我们平时就加大了训练力度,训练我们官兵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要采取科学的办法,以科学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救援效果。
【主持人】另外我也知道8·17的永善地震你们支队也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救援了,那么这期间你们又如何迅速反应的。
【郑文春】当时是当天早上,地震发生过后,我们就给总队张贵柏政委,张政委正在我们一线指挥部队抗震救灾,及时给张政委做了汇报,张政委首先就是命令我们属地部队永善中队出动兵力快速进去,随后他亲自带队我一同陪同又指挥二支队一百名兵力以及我们盐津、水富、还有我们绥江驻训分队五十名兵力随后就快速赶到,永善中队我们二十名兵力半个小时就到达震中,半个小时到达震中以后就开始施救。
【主持人】听说现在你们支队还依然有一些官兵在鲁甸灾区驻守,你们还会一直驻守在那儿到什么时候。
【郑文春】我们现在就是鲁甸灾区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根据省联指以及我们武警云南总队的命令和指示,命令我们属地部队继续在那个地方支持我们的灾后重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平整场地,排除一些违法,以及搬运物资,同时维护我们鲁甸镇区的社会稳定。
【主持人】那么今天非常感谢我们的郑政委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和我们一起探讨你们在灾区的经历和故事。那么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非常感谢你们的收看。